首页

舔足视频国产

时间:2025-05-29 17:13:54 作者:全国首枚!高二学生成火箭总师,“手搓”火箭成功发射 浏览量:11996

5月27日

深圳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

“手搓”探空火箭

突破10千米海拔高度

火遍全网

相关视频引发网友热烈讨论

“太厉害了”

“现在的中学生强得‘可怕’”

“少年强则国强”

“人类满级小孩哥”

究竟是哪些深圳少年这么牛?

“手搓”火箭上天

到底是怎么实现的?

  01

  “飞燕一号”探空火箭总设计师是一名中学生

  27日上午,中国首枚由深圳、北京、河北、山东等地中学生航天爱好者自主研制的气象探空火箭“飞燕一号”,在青海冷湖成功发射。

  点火发射1分钟后,遥测数据显示,火箭在青海冷湖最高飞行高度海拔为10555.7米,地面接收站成功收到计划采集的气象数据。

  “飞燕一号”探空火箭全长1.52米,飞行高度可达到8千米以上,最大飞行速度约2马赫(约为2450.16千米/时),由气动结构分系统、航电载荷分系统、发动机分系统和地面站分系统组成。

  “真的发射成功了”“这一刻,我太激动了”“等火箭成功回收了,我们就可以开香槟庆祝了”……“天极航天”成员们围在一起,兴奋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
  据了解,“飞燕一号”的研制始于2024年6月26日,来自深圳、北京、河北、山东等地中学生航天爱好者,在北京锦绣航天科普基地开展集中学习、方案论证,完成了火箭的初步设计。

  之后,他们回到各自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设计和实验工作,按照火箭研制的规范流程,系统性地完成了火箭的设计、实验、加工、集成、装配和测试。

  深圳新安中学(集团)燕川中学高二学生王裕宁担任该火箭的总设计师。

  “自由翱翔的飞燕,就像我们几位少年一样。”王裕宁介绍“飞燕一号”名字背后的涵义,他们将努力学习、大胆实践、勇于创新,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不断进取,努力挑战新高度,将来投身航天事业,为中国和世界航天发展创造新辉煌。

  02

  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实践

  王裕宁从小就对火箭、宇宙充满好奇,并系统研学航天知识。在燕川中学航空航天特色教育体系支持下,他牵头组建“红箭航天社团”,学习火箭设计、燃料调配、航电控制等专业知识。

  深圳新安中学(集团)燕川中学党总支书记 邹小新:在多方支持下,燕川中学“红箭航天社团”的同学们牵头,全国各地一些中学生火箭迷共同研制“飞燕一号“。历时11个月,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成长,综合能力、创新能力都得到提升。

 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李春林介绍,“飞燕一号”探空火箭是由全国各地中学生火箭爱好者自发发起的航天科创项目,经火箭专家指导自主研制的中国首枚中学生探空火箭。

  “该项目是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次大胆实践,能够启发、带动更多学生讲科学、学科学、爱科学、用科学,为建设航天强国、科技强国作出贡献。”李春林说。

  据悉,火箭发射期间,在现场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家的共同支持下,同学们发起成立了青少年火箭爱好者联盟,为全国更多小伙伴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,带动更多青少年参加火箭科技创新活动。

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徐大军:我们愿意提供高校的教育资源,更多地参与到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,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、输送大批优秀的后备人才。

  (央视网微信公众号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广州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

“数字化归根结底是人类问题、人道主义问题,我们需要构建以人为本、平等包容的人工智能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。”土耳其经济与外交政策中心总裁尤塞尔·萨巴兹在乌镇公开表示,不同的文明造就了多元化的人类社会,网络空间应充分考虑差异化多样化的诉求,向平等包容的方向发展。当前基于数据和算法的人工智能还缺乏对少数群体、不同种族、不同文明的包容性。为促进数字世界向善向上发展,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不可或缺。

(巴黎奥运)中国40金创境外奥运会最好成绩

面对这种情况,非西方哲学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。各民族文化精神都有其特点和长处,都可以对人类理性和精神活动作出贡献。其次,要有大胆创新精神,西方哲学只是“一种”哲学,并非“唯一”哲学,其范式只是人为设定的框架,不是先验的、永恒的、不可突破的。非西方哲学可以发掘本民族的哲学资源进行创新,提出新的哲学范畴概念和话语体系。

前八月台湾接大陆及香港订单同比增7.5%

“目前‘海莉’刚开始有自主行为,是恢复期比较关键的阶段,待血检结果恢复正常,‘海莉’能够自如控制身体姿态,就可以考虑将其转入室外大水池中静养了。”庞雷说。

电影《不虚此行》北京首映 胡歌剖白角色内心

武汉4月14日电 (记者 马芙蓉)纪念郑成功诞辰四百周年研讨会14日在武汉举行,两岸6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郑成功收复台湾历史进程、郑成功信仰在台湾的流变、郑氏家族与台湾开发、郑成功精神时代意义等话题展开研讨。

郁江出现2024年第1号洪水

王毅指出,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。当前,全球发展事业进入关键当口。亚洲作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,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。我们要面向未来,以联合国未来峰会为契机,让发展真正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。我们要继续推动更深层次的融合和更好的互联互通,坚持创新驱动发展,加强在新型工业化、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让亚洲各国都拥有充满机遇的未来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